直擊WAIC丨跨界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VS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

直擊WAIC丨跨界對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VS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亞勤
英雄升职手册

在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科學前沿論壇閃現《流浪地球》系列的導演郭帆身影。最有趣的是,郭帆這次要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院長張亞勤對話。這場中國科幻電影導演和AI智能研究專家之間的跨界對話,把科學前沿論壇推向一個小高潮。來看看他們聊了什麼,發生了一次什麼樣的精神上的激烈碰撞。

盖瑞特将携前沿技术方案亮相2023上海车展

主持人:請張教授聊聊從人工智能歷史來看,您覺得現在的人工智能的發展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階段?

卢秀燕牵蔡壁如手进场 与侯同框

張亞勤:現在人工智能確實取得了巨大突破,簡單總結一下有以下三點,一個是人工智能從感知層面到達了認知層面;把專一的人工智能轉變爲了通用的人工智能;第三點就是分析式人工智能轉變爲了生成式人工智能。

主持人:要麻煩請郭帆導演以電影爲例,我們在創作過程中,對人工智能有沒什麼需求?

郭帆:我只想回答爲什麼我會出現在這裡。我覺得我是以一個學生的角度來參加這次大會。我對我們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和震撼。我現在對GPT說話都很客氣,我會加一個“請”字,結束的時候要用上“謝謝”。我總感覺要對它好一點,纔算爲自己留一條後路吧。實際上,我們在《流浪地球》的創作中,比如人物的年齡的增減,演員的聲音修復等都用了AI技術。但我也看到,現在AI已經可以處理和生成出精度非常高的視頻作品,也可以產生非常穩定的鏡頭等,這也讓我對未來也是有所期待。

主持人:您對生成式人工智能有什麼期待?

郭帆:我今天的團隊都在這兒,其實我們更多地是希望看清楚它是什麼,如何應用到我們的電影創作中去。如果說有什麼期待,希望可以爲電影創作節省更多的時間和成本。但我的藝術家朋友們可能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和危機感。

2000载文脉源址,科为集团航天压轴院著震撼登场!

張亞勤:這個技術問題的解決大概五年就可以做到,很快我們的算法就可以達到讓鏡頭和場景變得更加連貫,鏡頭的精度和拍攝精度幾乎一致。

郭帆:所以我們還有五年的時間。

張亞勤:AIGC不管做得再好,依然還是一個工具,一部好的作品更需要的是創造力想象力,還是需要作家和導演來爲它灌注生命力。

主持人:順着張院長的話往下說,能否請兩位聊聊藝術是來自科研創作,而有沒有一些科研創作是來源於藝術作品?

北京卖奥铃速运高栏车附近福田经销商电话

郭帆:我現在如果要提需求,我希望人工智能在電影製作的流程化和管理化上能夠對我們有所幫助。電影有時候上百人上萬人的大協作,拍攝電影的時候現場人會非常多,我們也是希望流程管理上,讓人與人的協作更便捷,流程更清晰,也可以完成電影工業化從2.0到3.0的轉變。隨着蘋果MR頭顯的推出,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電影模式即將迎來鉅變。

張亞勤:《流浪地球2》真是非常精彩。我想人的好奇心無外乎在對宇宙的好奇和對小宇宙的好奇。反過來說,我就是小時候看了機器人對地球控制的電影,就決定去學習信息論和控制論。

11项黑科技加持 北汽新能源发布”达尔文系统”

英國著名科幻小說家發表的文章《地外中繼》就設想出了一個衛星通信系統,可以在全球範圍內傳送無線電和電視信號。而如今這些都已經實現了。所以說,所有的科幻作品對科學研究是有很大的啓示。

《兴柜股》尖端医蛋白质药物 技转里程金落袋

主持人:能談一談人工智能對你們自己的挑戰?

郭帆:挑戰是肯定有的。我們現在電影製作需要很多概念師,他們要把文字轉化成畫面,然後製作出來。我們二十多年工作經驗老概念師有時需花很長時間來畫,但我們的人工智能一個晚上就能畫出幾百張。更關鍵的是,當把人工智能畫的和老師傅的作品放在一起讓導演選,導演一開始就剔除了老師傅畫的作品。所以這確實是讓我們感覺到焦慮的,這些畫了幾十年的老藝術家該怎麼辦?

張亞勤:有些工作可能是要消失,但我們相信我們的藝術工作依然是需要靈感、情感等。或許我們的人工智能可以在認知層面上獲得突破,但它是沒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和情感的。我們的人工智能或許有大腦,但它是沒有MIND,這個我不知道該怎麼翻譯得更準確一點。

但我也是焦慮的,我之前曾在一個國際科學家的聯合簽名中表達過類似的意思,要把人工智能擺放在和核武器一樣的重視程度上。主要是它會產生出非常多的虛假錯誤信息,這會對我們人類世界產生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