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業界估計,一條以LED晶片爲材料,並做到模組製程的Micro LED試產線,僅需2億元,比起LCD、OLED廠動輒500~600億元的投資規模,斥資規模較小,但是廠商可以更有彈性規劃擴產規模。
今日論壇由工研院電子與光電所所長吳志毅擔任首場主講人,他表示,Micro LED最主要的應用場域會在大尺寸顯示器,以及小尺寸的AR、VR應用上,目前該所正在建立試產線,預期單次轉移的數量將從目前的50×50(2,500顆),提升至100×100(1萬顆);估計最快明年第三季底就會有產品交給國內的VR廠。
論壇的焦點仍圍繞在巨量轉移的良率,以及修復的成本,吳志毅認爲,修復的成本源自於良率,良率夠高,修復成本自然降低,最重要的一點是,相對於LCD、OLED屬於有壞點無法修復的面板,Micro LED則是可以修復的。
而在業界方面,由於Micro LED仍有較高的技術障礙,臺灣廠商多半選擇以Mini LED爲起攻點,目前業界認爲晶粒尺寸在100微米的爲Mini LED,100微米以下的被定義爲Micro LED;從專利的角度來看,業界認爲,蘋果併購的LuxVue以及工研院,有較爲完整的Micro LED相關專利。